跳至內容

讀者來函:回應《表態挺同的陸生與「426」》,政治正確前不過都是人

面對迥然不同的政治環境,不論台生還是陸生,都在用同一套邏輯來明哲保身,說到底了,都是人性。

近期一篇名為《表態挺同的陸生與「426」,同時顛覆兩種污名》的報導吸引了我的眼球。文中論及一種「被代表的焦慮」著實精闢,不禁令筆者想起當年在北京清華大學(編者按:後文中「清華大學」皆指北京清華大學)就學時的種種(筆者原為在陸台生)。然而,此種「焦慮」並不僅僅出現在在台陸生群體中,也廣泛地出現在在陸台生的朋友圈裡。

筆者認為,該文作者最終回到「產生了與台灣的真實連結」,不過是一種較「高等文化」或僅僅只是另一種「政治正確」輸出的「文化優越」的表現,從而無法根本上改善「歧視陸生」的問題。讓「陸生」刻板印象去除的方式,應該是回歸到一個「人」在政治體制下生活會有的表現。在如此意義上感受到的人,或許才更為真實。

「被代表」的焦慮

十年來,到中國大陸求學的台生已近萬人,無論其對於中國大陸的政治立場為何。來自在課本上被稱為「祖國寶島」的台生,自由、民主等話題總是會至少在一開始接觸時不斷地被好奇詢問著,甚至常常會混雜著關於政黨傾向與統獨立場的問題;有時候,「台灣人」的自稱,都會被認定為「獨派話語」的表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