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藥房會從台灣人的生活中消失嗎?

中藥房的延續靠中藥技術士的修法;中藥房的商機各憑本事。但如何解西醫體系掌管中醫的科學之爭?眼前,沒人有把握。

古承蒲是台灣新北市「忠春蔘藥行」老闆的媳婦。她原本是護理師,第二個孩子出生後辭職回中藥房,加入夫家這份事業。除了傳統的業務,忠春蔘藥行還發行了一支App,可以查方劑、查藥材,一派「老傳統大踏步進新時代」的姿態。

「你知道哪個是哪個?」接受訪問時,古承蒲指着黃耆和甘草「考問」起記者。不要說記者和一般民眾多半認不得,在學校曾修習中藥——現行規定是16學分的合格藥師,也容易搞混長相類似的黃耆、甘草、防風、黨參;更分不清何首烏、熟地黃、乾生地。在我們眼裏,它們都烏漆麻黑的。

「但是我們就是知道,」古承蒲說,對中藥房工作、學習多年的從業人員來說,即便黃耆、甘草都斜切片後,別人覺得「差不多」,他們就是知道摸起來有多不同,軟硬、毛細孔及切後的紋路差異都很大。何況每天調配藥材,一次從百草櫃中抓出15、20味藥,不同西藥讀對藥盒、品名,中藥總要認得了藥材,才能辨得出有沒有抓錯藥、漏抓藥。經驗老到的中藥商,也能立即分辨藥材好壞,連中醫藥學院的教授們,也都得時時諮詢老師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