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特首選舉是出名的「小圈子」選舉,它的好處本應是方便操控,但十分尷尬地,這一個本來被中央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制度,卻在剛剛結束的特首選舉委員(選委)選舉中出現失控。很明顯,「小圈子」選舉制度已日漸過時,中央是時候重新考慮一個符合民主原則的普選方案。
北京失主宰特首的絕對優勢
經過今次選舉,中央已失去了主宰誰是下屆特首的絕對優勢。在上一屆特首選舉中,中央支持的候選人梁振英,最終也只得689票。在五年後的今日,建制派的分裂只有更深,加上今屆泛民的選委數目急增,相信中央可以完全掌握的票數,一定比689票還少,要得到過半數的601票也需要一定的努力。在中央「鐵票」急降的情況下,中央已失去了它慣常擁有的主動權,被泛民及一衆有相當實力的候選人所牽制,要面對他們的討價還價。對以泛民為首的非建制派來說,由於取得超過三百席,只要有多過一名有實力的建制派候選人參選,他們隨時有機會化身特首的「造王者」,成為較開明的建制派候選人的合作伙伴。絕不排除以上雙方,或明或暗地互相配合,來增加自己在中央面前的談判籌碼。
當然,中央絕對有能力阻止以上的情況發生,完全封殺泛民等非建制派成為「造王者」的可能。問題是,中央必須為此付出巨大的利益和代價來交換,嚴重地提高了中央管治香港的成本。最簡單和直接的方法是,中央禁止多於一個建制派候選人參選,但這個做法一方面非常「難看」,強化了特首是由中央「欽點」的事實,也顯示中央本身缺乏信心,擔心未能全面掌握建制選委的投票意向。而且,由於「小圈子」選舉的最大特色是「分贓政治」,一眾建制選委主要是用利益,而非共同的政治理念來聯繫,因此要勸退其他建制候選人及向建制選委「箍票」,中央非付出不菲的利益作為交換條件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