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視角怎樣看待香港?選讀《邊緣上的香港》

可曾想過,在中國人眼中,消費者是香港人的唯一身分?

【編者按】九七回歸以降,香港從殖民地轉為中國的邊陲之地,重新思索着自身的主體性,也使社會充斥着各種探討本土文化的公共論述。邊陲有自己的聲音,同樣地,中央也有。在探求自身定位與獨特性的同時,或許,我們更應該暫停腳步,聽聽中國對香港的理解與認知。香港浸會大學駱頴佳博士在其碩士論文回顧爬梳了過去五四運動至九七回歸,中國人民以香港為題的影視、文藝創作,嘗試理解中國人是如何以不同的國族論述來理解「香港」——作為一個「親密的他者」。今由印象文字翻譯成中文出版,駱博士也補充了九七至今的觀察,讓中國對香港的文化論述更為完整,也點出了回歸前後的轉變。

這節選部分帶出回歸初期中國的新自由主義國族主義者,視香港為一個高度消費城市——充斥着各式玩樂與生活風格濃厚的商品,只要維持經濟的繁榮,香港便仍會認為自己「自由」。認知與現實的差異,與後來一連串的社會議題爭議有脫不了的關係。重新了解中國如何認識香港,或能找出未來可行的路向。

德國哲學家尼采在《善惡的彼岸》說道:「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駱博士在新書書序中提到,當今香港社會着眼於與中央政權斡旋,而不自知地跟隨了對方的邏輯運作。這書的出版或能成為一種善意的提醒,香港不只是「中國香港」,也能是面向東南亞、亞洲,乃至世界的香港 Hong Kong。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