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蕭伶伃:反同婚光譜中,沉默多數的艱難

過去傳承幾世紀的男女婚姻、家庭制度等看似「天經地義」的概念,忽然從根本定義上被改變,很多人不免有種手足無措的尷尬。

圖為2016年10月29日,台北同志遊行。
圖為2016年10月29日,台北同志遊行。攝:Billy.H.C.Kwok/端傳媒

近日,台灣是否開放同性婚姻議題延燒,推動改革的性別平權派與反對開放的團體(特別是具有基督宗教背景的「守護幸福家庭行動聯盟」,簡稱「護家盟)交鋒猛烈,敵我區別的張力造成輿論的堅壁清野。

台灣公共電視談話節目《有話好說》特別安排,邀請正反方代表上節目闡述理念。昨夜,代表反方的林永頌律師一開場,先強調這個爭議立場「不一定完全只有兩邊, 可能... 很多在光譜裡面有不同的想法,那議題牽涉到每個人的一個理念、價值。」

確實,在反對同志婚姻或對其「躊躇」的光譜中,除了聲嘶力竭的護家盟,其實還包括許多相對沈默的大眾。他們或許不像護家盟那樣立場堅定絕決,甚或能一定程度認知到同志存在的事實,卻大多無法擺脫對此的不適應感,無法坦然擁抱婚姻平權運動所構想的未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