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產家庭美國人,可能穿着東南亞製造的襯衫,用中國製造的iPhone,每天吃一個墨西哥產的牛油果,出行駕駛由十個國家生產的零件組裝成的日系轎車,偶爾嘗試用別國語言跟他的新移民同事打招呼,投資組合裏配置了20%的國際股票——如果你在一年半前採訪,他可能會同意全球自由市場對美國利大於弊。但如果今天你再問他相同問題,他很可能對全球化的益處有所保留。
列根—戴卓爾(雷根—柴契爾)時代至今三十餘年,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一路高歌猛進,全球經濟高速增長,國際貿易比重日益上升,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場的聯姻日漸牢固,歷史被認為走到盡頭。

然而在過去短短一年半內,歷史輪迴似乎又開始轉動。英國在反移民和反歐盟情緒影響下公投決定退出歐盟。在歐盟內部,主張排外主義的右翼政黨不僅在數個外圍國家成為主流,也在核心國家不斷擴大影響力。以反自由貿易和「美國優先」為核心立場的特朗普(川普),一舉拿下了崇尚自由市場的共和黨提名,並在大選中驚人地逆轉數個往屆傾向民主黨的「鏽帶」(rust belt)州,成功入主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