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3D、4K、前所未有的每秒120格播放速率拍攝,但李安下的賭注,不是為了提升習以為常的大製作大成本動作、奇觀、科幻片特效,而是以嶄新視角去呈現劇情片的故事與情感。

自《阿凡達》(Avatar, James Cameron, 2009)在各地瘋狂賣座,一再刷新票房紀錄以來,之前較「原始」的3D嘗試──譬如裘莉(Angelina Jolie)在《貝武夫》(Beowulf, Robert Zemeckis, 2007)以無比魅惑之姿從水中升起,對着銀幕挑動她金色乳尖,妖嬈蛇尾──迅速被遺忘,片商迫不及待把一部又一部大片以3D出品,期望再現《阿凡達》榮景。在3D熱差不多退燒了,觀眾對於眾多「不過把平面做出景深、讓字幕浮在影像之上」的一窩蜂3D片感到厭煩,倦於花更貴的票錢、戴上並不舒服的3D眼鏡入場觀影,李安卻汲汲呼籲給3D一個機會,不要在理想的3D還沒有出來,就把它「扭曲」了。
回顧電影之初,一個個定格畫面連續播放,因視覺暫留而產生動作連貫印象,動畫影片(motion picture)因之而生;從1920年代以降,每秒24格畫面普遍用為播映規格。當電影由平面進入立體時代,解析度自2K往4K上看,近百年而不變的24格播映標準,在新世紀難免受到質疑:傑克森(Peter Jackson)在《哈比人》(The Hobbit,2012)系列採用每秒播放48格,提升畫面流暢清晰度,卻也招來「過於真實」而難以適應的批評;同樣稱許更高規格的卡麥隆,更打算在《阿凡達II》使用每秒60格速率。戲言自己總慢一拍、被製作人形容極不高科技的李安,於《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首次嘗試3D拍攝,卻敏銳地抓住當前3D的侷限與可能性,而在下一部作品放手去賭3D的未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Halftime Walk, 2016)以3D、4K、前所未有的每秒120格播放速率拍攝,但李安下的賭注,不是為了提升習以為常的大製作大成本動作、奇觀、科幻片特效,而是以嶄新視角去呈現劇情片的故事與情感。「科技應該為藝術表達來服務,使其更強勁有新意,因為故事與戲劇,才是最重要的。」李安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