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雨伞运动”已踏入两周年。去年此时,公民社会仍困在伞运“失败”的愁云惨雾之中,聚焦于追究“失败”责任谁属。接著的一年,一连串事件包括区议会选举、旺角骚乱、立法会新界东补选和立法会选举等,不但将伞后新势力带进议会,改变了民主派的政治势力板块,更开始扭转悲愤无力的整体氛围,令公民社会重新起步,思考和实践更多的可能。
经历了两年的酝酿沉淀,以今天的目光回望雨伞运动,到底会带来什么新的反省和想像?为打开新的讨论,《端传媒》筹备了“伞运两周年”检讨与前瞻专题,于9月28日开始陆续发表。今天两位作者吴霭仪、朱江玮,分别从议会和地区组织工作两条路,思考民主运动的新路向。

不足一年前的香港区议会选举,新民主同盟、民协的社区“深耕模式”大胜。然而,短短九个月后,他们在立法会选举却全军尽墨,是代表这种模式的局限,还是其他原因?立法会选举后,工党民协新民主同盟的失利,让社区组织深耕细作的团体成员,出现一种失落的情绪,忧心传统的社区工作和弱势社群政策倡议,是否已被高涨的政治主张所淹盖。眨眼两年过去,雨伞运动后提出的伞落社区深耕细作,经历两次选举洗礼后,却让过往一直默默耕耘的社区组织陷入忧郁当中。如何面对运动后的社会变化,就让我们回到香港民主运动的历史里,希望找到一点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