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經濟利益而快速遺忘的⋯⋯
今年八月,我才第一次踏上柬埔寨的土地。從曼谷出發,長途巴士過了泰國邊界、進入柬埔寨之後,窗外的景觀也產生了些變化。傳統房舍雖有味道,但鄉間村鎮的經濟條件似乎比泰國鄉村再差一截。這條路線上的地形地貌平坦,景觀上也稍嫌乏味。缺乏公共投資的公路品質不佳,塵土飛揚的道路兩旁,常有瘦骨嶙峋的白牛,紋風不動的或坐或立,有如雕塑或某種靜物,時間似乎在此靜止。但那是鄉間景觀。當我隨各國的背包客青年抵達被外來觀光人口佔據的暹粒市(Siem Reap)後,無論白天在附近吳哥各寺廟穿梭尋找自拍背景的遊人,或者晚上在暹粒市中心覓食飲酒的各國觀光客,市場店家的噪音,取代了安靜與緩慢,雖然柬埔寨人的生活節奏,大抵還是舒緩從容的。
進入金邊,景觀與經驗又不一樣。這個首都城市,現代和傳統雜陳,發展與原狀並置。混亂中自成章法的交通,與嚴重欠缺公共建設的市容,反映着多數東南亞國家某種類似的歷史進程與當代情境。當然,每一個東南亞國家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經驗。12世紀前後臻於頂峰的高棉帝國,於逐漸衰落之時先後被暹羅與越南侵入版圖,在十九世紀又被法國殖民近百年,於二戰期間再被日本佔領三年。獨立建國為柬埔寨之後,這個不幸的國家在1970年代初,因美國發動的越戰而遭池魚之殃,被美軍轟炸到人無立錐之地,為柬埔寨共產黨的崛起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遭到「赤柬」(又稱「紅色高棉」,Khmer Rouge)在1970年代後期對國內人民的瘋狂殘害,屠殺總人數達兩百萬,占當時柬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