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香港書展:新焚書坑儒,與資訊自由之窗的不可能

香港書展人流奇觀,背後卻是台港關係變化;本地出版困局;銅鑼灣書店事件為代表的自由打壓;及雨運後深入社會骨髓的絕望與憂憤。香港還容得下自由書桌嗎?

香港書展:新焚書坑儒,與資訊自由之窗的不可能
鄧小樺:兩極化的出版在香港本來就存在,它們本應就是香港出版多元的證明;但令人憂心的是理性討論、中間對話空間的消失。

香港書展是做生意,招牌是人流奇觀。於是不時會有開幕排隊現人龍、入場者飛奔搶購的新聞,今年第一個飛跑入場者,原是要搶購台灣雞排妹寫真集的,可惜他還是撲空了,書還沒運到。

這種新聞對於兩岸三地的出版業來說,有多大的鼓勵性?真是尷尬。香港書展近年辦了許多文化活動來增加書展的文化氣息,只是這個人流的奇觀與尷尬(本地人直稱為「散貨場」),仍然是頭上摘不掉的帽子。

空間與連繫:香港VS台北

客觀來說,作為「一盤生意」的香港書展,在亞洲區也是有名的,影響到不少其它地區的書展。像台北國際書展,我二千年初時到過,本與香港書展截然不同,至2006年之後,在空間劃分、攤位形態、營銷手段上,已經變得很像香港書展。畢竟,任何地方的書業都需要散貨。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