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作者手記:為什麼檳榔業應該且值得探索?

鄉村社會的空缺,只能讓穩定而具有社會意識的鄉村產業來補位。

作者手記:為什麼檳榔業應該且值得探索?
檳榔放入機器剔除殘枝,便可送進「八爪章魚」狀的重量選別機,將菁仔依重量分類。

其實,《台灣農產列傳》是從檳榔開始的。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我看到檳榔經機器分級、選別的照片,覺得八爪章魚造型的機器十分有趣。順手查閱檳榔資料,意外發現它的年產值竟僅次於稻米,位居亞軍,近年來的年產值穩定維持在新台幣80餘億(約19億港幣/2.4億美元)左右,去年更飆破百億(約23億港幣/3億美元)。

如此可觀的數字,可推想背後的從業人口眾多,甚至可說是台灣農村經濟的主幹之一。我想找一些深度報導與論文來看,卻發現能找到的多半是苦心勸告「紅唇族」(編按:台灣檳榔出售時習慣加上「紅灰」調味,汁液呈現暗紅色,因此稱嗜食檳榔的人士為「紅唇族」)吃檳榔可能罹癌的文件,又或者種植檳榔樹將導致土石流的環境新聞。真正將它當作經濟作物、摸索產銷全貌的報導,僅有零星數篇;欲尋找相對完整的產銷研究,竟然必須一路上追至黃萬傳教授等學者在90年代發表的期刊論文。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