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胡一天:軍火系統的安全幻覺

將武器管控流程由不同層級專人分管的設計,不見得能有效降低風險。

胡一天:軍火系統的安全幻覺
2016年3月17日,科西嘉島上,以北約成員國為主的軍事演習前,技術人員正在檢查戰機。

編按:本文初稿原以〈我家後院有核彈〉為題,刊於作者臉書。在雄三飛彈誤射漁船,台灣社會各界關注軍火系統的安全性當下,《端傳媒》特邀請作者改寫增補,提供討論參照。

1980年的九月十八日,美國阿肯色州曾經發生過一次鮮為人知的「斷箭」事故:位於小岩城郊外77公里的大馬士革鎮的一處戰略核武基地於例行維修時,工程師疏忽掉落扳手,擊中了位於發射井中的泰坦二號洲際導彈的外殼,導致液體燃料外洩,最後引爆了導彈的推進火箭。導彈上搭載的九百萬噸當量 W-53 氫彈頭被炸出發射井外30米,多虧彈頭內的安全系統正常運作而未能引爆。

九百萬噸的氫彈的摧毀力,約略等於二次大戰時所有炸彈(包括廣島與長崎的兩枚核彈)的三倍。倘使那枚彈頭不幸爆炸,阿肯色州將蒙受巨大損失,當時的州長柯林頓亦恐怕無法在十二年後入主白宮,人類核災史也將寫下一筆新紀錄。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