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馬國明:迷你倉大火,被忽視的不合理城市空間間隔

火災之後,除了檢討火災成因和迷你倉的安全問題,迷你倉的社會意義以至文化意義,亦同樣不能被忽視。

馬國明:迷你倉大火,被忽視的不合理城市空間間隔
牛頭角淘大工業邨第一座時昌迷你倉發生四級大火。

近日,位於牛頭角的工廠大廈淘大工業村第一座發生四級火警。消防人員撲救108小時才能救熄,但大火已奪去兩名消防員的生命。這場沖天大火成了城中話題,而話題的焦點自然是撲滅火災的策略是否得宜,以及監管舊式工廈和迷你倉的相關問題。暫時還好像未有針對迷你倉本身的討論,但這場已奪去兩名消防員寶貴生命的火災,如果有絲毫正面作用,那就只能是它讓我們重新直面迷你倉的存在和意義。在火災之前,政府部門以至香港社會,對迷你倉不聞不問;火災之後,除了檢討火災成因和迷你倉的安全問題,迷你倉的社會意義以至文化意義,亦同樣不能被忽視。

有關火災的新聞片段,有消防處的人員解說灌救如何困難。原來肇事單位內用鐵皮間成二百多間迷你倉,全部都上了鎖,消防員必須逐間破門才能灌救。雖然全港合共有多少個經營迷你倉的工廈單位,暫時仍無法掌握,但印象中,荃灣、葵涌、新蒲崗、牛頭角、觀塘、柴灣等曾是香港工業生產基地的地區,自從香港的工業北遷,空置的工廠大廈不少都改作迷你倉。淘大工業村的一個單位竟然劃分成二百多個上了鎖的迷你倉,全香港的迷你倉數目,恐怕以數十萬計。為什麼迷你倉在香港的工業北遷後,會如雨後春筍般發展?

同樣是火災的新聞片段,受訪者則是一般市民:該名市民表示,每年冬季過後,由於家居狹小,唯有把過冬的被鋪和禦寒衣物全數寄存於迷你倉裡,這受訪市民的做法相信也是不少人的慣常做法。亦即是說,迷你倉成了香港狹小居所的伸延,迷你倉迅速冒起的現象,其實是以私人市場的力量來解決多年來被政府忽視的居住問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