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記者手記:在上世紀的「東方之珠」,探尋現代民主癥結

特約撰稿人周澄重返馬尼拉,在大選中親身感受菲律賓現代民主的弔詭。霓虹未及之處,希望與夢想難以容身。

記者手記:在上世紀的「東方之珠」,探尋現代民主癥結
菲律賓馬尼拉灣貧民區,小孩在受污染中玩耍。

記憶中的馬尼拉,是一個充滿兩極視覺衝擊的城市。你可以在海濱餐廳乘著黃昏的涼風,一邊呷著雞尾酒,一邊遙望馬尼拉灣上的落日,而不自覺港灣的盡處是依水而搭的木屋貧民窟,赤腳小孩在垃圾堆中討活,見者心酸。光潔亮麗的大型連鎖商場,與空置地盤上的臨時木屋區,僅僅一街之隔。在這些衛生與防火條件欠佳的木屋區裡,住滿不少從偏遠窮鄉來到大城市找尋機會的貧民家庭。也許叫作「貧民窟」稍欠政治正確,在馬尼拉生活的當地朋友,一貫稱呼他們作「非正式棲居者」(informal settlers)。

六年前,剛自大學畢業的我獲台灣「浩然基金會」的國際工作伙伴計劃取錄,到馬尼拉一家倡議組織實習。五年別後重返馬尼拉奎松市,我直覺這個曾經旅居半年的城市,面貌改變不少──更多商廈與中價餐館已然落成,木屋區的直觀數量減少,貌似是拜經濟增長所賜。

但我知道這僅是「眼不見為乾淨」而已。朋友說,政府不是沒有落實過公營的徙置房屋以應付馬尼拉龐大的外來人口壓力,但由於城市規劃不完善,這些市郊徙置區缺少工作機會,很多人最後還是選擇遷回城市拼機會。霓虹未及之處,希望與夢想難以容身,見證無數人為生活不住掙扎、甚或游盪於犯罪邊緣。對他們來說,大選能有怎樣的意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