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對話陳炳釗:你有多久沒在香港聽見「後殖民」的講法了?

也斯小說裏的那個香港,它後殖民的故事及情懷都已崩解;社會改變,雨傘仍是傷口,但不要把劇場變成Facebook⋯⋯

對話陳炳釗:你有多久沒在香港聽見「後殖民」的講法了?
戲劇導演陳炳釗與戲劇導演小西對談。

[前言]一個時代熱火的話題,可能在另一個時代不知不覺就失效了。「後殖民」之於香港,就是這種話題。曾幾何時,香港文化界幾乎都在討論「後殖民」——自1980年代中英雙方開始就香港前途談判,人們開始關注香港人的「文化身份」,到九七前後,出現「文化身份」討論熱潮,並引起文化界對香港「後殖民」狀態的探索。所謂香港後殖民狀態,最直接是指香港在九七回歸後的狀態,但更深層的意義,自然是希望反省(甚至超越)香港在九七之前的「殖民性」。

陳炳釗正是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一路成長的香港小劇場導演。1988年他創立了實驗劇團「沙磚上」,風格前衛試驗。1997年,他同人一起創作《飛吧!臨流鳥,飛吧!》,探索香港人的文化身份,被喻為「九七劇」代表作。後來他加入香港負盛名的劇團前進進,將前衛形式與時代精神和本土文化相結合,開墾多年。可以說,他是香港最重要的小劇場導演之一,由1980年代至今三十多年的創作,雖然當中有不少轉折,但大體都與香港人的「文化身份」追尋有關,並因此斷續處理香港的後殖民處境。這也是為什麼,如今聽說陳炳釗將已逝香港作家也斯的經典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改編成為劇場演出,幾乎是意料之中。

戲劇: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主辦: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小說原著:也斯 / 改編及導演 陳炳釗 演出日期:20-24/5/2016  7:45pm 演出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