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白素套裝與俐落黑褲,蔡英文在國人矚目下從總統府走出,臉上掛著笑容,抿著莊重。這場演講很蔡英文──沒有太多動人文采,沒有「633」之類的數字願景,結尾更無任何「萬歲」口號。她就是樸實地勾勒現實問題,陳述作法;回應她說的「人民選擇了新總統、新政府,所期待的就是四個字:解決問題。」
問題很嚴峻。蔡總統洋洋灑灑羅列了11個艱鉅挑戰,提醒大家,我們這個世代握在手中的並非一副好牌,需要大家一起來扛。苦澀開場、言詞無華,演講一如講者身上衣著,召喚的不是勝利的激情歡慶(典禮前甚至把喜慶色的舞台都換掉),而是國之將危的信任與承擔。
她到底說了什麼、漏了什麼?本文沿四個軸度分析:一,從國家形構的角度,看她對「轉型正義」與「原住民」的著墨;二,由蔡英文面向「青年世代」的訴求,分從內閣組成、左右政治兩個角度提出質疑;三、闡述「同理心」對於建構「安全感」的角色,以及情緒在當代政治的意義;最後,將把前節對「情緒」角色的看法,延伸到對溝通對話與民主深化的討論,並詮釋蔡英文所提「對決 vs 對話」這個對比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