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高穎超:同志基督徒,那些傷痕與美好

同志基督徒身兼兩種弱勢:他們是性傾向弱勢,又是信仰小眾,其遭逢的夾縫感是內外交迫的。

高穎超:同志基督徒,那些傷痕與美好
台灣興起了以性和性別為戰場的文化戰爭。同志運動與性別平等教育,和反同忌性的保守聯盟之間,在社群媒體、行政立法、組織動員上進行論述競逐與政治鬥爭。

昨日(5/17)是國際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台灣與香港都有政府、學者或學生社團發出聲明或舉辦活動,訴求消除同性戀恐懼、跨性別恐懼與雙性戀恐懼。三天前,藝人張惠妹(a MEI)也號召共十組藝人於八月舉辦「愛最大,其實我們都一樣!」公益演唱會,支持台灣婚姻平權立法進程。

然而,在進步行動的另一邊,反對同性戀與跨性別文化的團體(多以基督教或統一教為首),仍持續不斷以「維護家庭價值」、「保守傳統文化」等論述,阻擋進步言論傳播與政策施行。在這壁壘分明的兩方陣營之間,最腹背受敵、受傷甚深的一小群人是「同志基督徒」。

多重壓迫下的跫音

近五年,台灣興起了以性和性別為戰場的文化戰爭。同志運動與性別平等教育,和反同忌性的保守宗教聯盟之間,在社群媒體、行政立法、組織動員上競逐論述,政治鬥爭。衝突過程,少見有品質的論辯,充滿刻板印象的污名指控,卻不斷在網路增生繁衍——保守人士「抹黃」同志性濫交、不正常,同性婚姻會敗壞社會;同志抹黑基督教為邪教,將靈恩的醫病趕鬼儀式視為瘋狂無腦,嘲笑奚落。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