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一個老紅衛兵在這個時代組織紅歌合唱團的故事。四年前,一場名為「盛世歡歌」的全國中老年文藝匯演在人民大會堂舉辦,號稱「向十八大獻禮」。老紅衛兵戴誠組織的合唱團也是參演團隊之一。如文中所寫:「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領袖個人崇拜達到頂峰的年代,中國的音樂家們創作了超過1萬首歌頌毛主席的歌曲。」「文革結束後,多數意識形態濃重的歌曲淡出了視野,有些經過改編削弱了原有的政治色彩。這些歌曲今天都被寬泛地稱為『紅歌』。」紅歌背後藴含的朦朧理想色彩,傳遞出的簡單理念:平等、均富,對於市場經濟下疲憊的無力者而言,具有巨大吸引力。五十年前那種「貧窮的公平」,給一代失意者帶來精神慰藉。2016年,文革五十週年。回顧這一代人故事的過程中,我們了解紅色對他們的人生意義。
本文是作家楊猛《陌生的中國人》一書中的一個故事。經作者授權轉載。大標題為編者所擬。

2012年歲末,人民大會堂發生了一場少見的活報劇。戴誠和他領導的常州紅歌團,身着上世紀30年代的紅軍服,高唱上世紀60年代的革命歌曲,以一種佔領的方式高唱紅歌。戴誠的家鄉常州,夾雜在蘇州、無錫和南京、上海之間的城市帶上。他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出現在北京,令人頗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