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教宏觀經濟,教科書會因為不同的學術取向,內容差別非常大,題材選擇可以截然不同;這是其他經濟學分支、學科沒有的問題。有的教科書專注長遠的經濟增長,有的着重眼前的經濟週期,當然也有凱恩斯學派和新古典學派之爭。
我近來想到了另一個二分法:一為對宏觀經濟、政策效果的了解充滿信心;一為對經濟學者所知所能都抱有懷疑。絕大部分的教科書都傾向前者,原因不難明白:以「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謹慎態度書寫,讓學生找不到明確答案的教科書,會在市場上被淘汰。就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後,教科書紛紛推出新版本,加插一章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甚至提供化解危機的處方。
事後孔明沒有問題,問題是金融危機仍有太多問題太少答案,大量的研究仍在進行當中,更遑論對政策回應有一致看法。教科書中言之鑿鑿的專家口吻,只是為了在教科書市場生存而已;就如傳媒記者找學者訪問,學者老實回應「不知道」或「不肯定」,記者必定失望而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