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古巴,革命留給本世紀的一根骨刺

既不是社會主義天堂,也不是集權主義地獄,古巴的神秘面紗下有中國人似曾相識的生活。

古巴,革命留給本世紀的一根骨刺

【編者按】旖旎風光、音樂、雪茄、朗姆酒、海明威、社會主義、禁運......古巴是加勒比海最大的島嶼,開啟美洲大陸的鑰匙。它曾是西班牙帝國最富庶的殖民地,也是社會主義陣營的重要根據地。

不少文學家喜歡以古巴為創作藍圖。Robert Stevenson的《金銀島》(Treasure Island),即影射位於古巴本島西南的「青春島」(Isla de la Juventud);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溪流灣中的島嶼》(Islands in the Stream)勾勒出古巴人的韌性;Graham Greene的《哈瓦那特派員》(Our Man in Havana),刻畫了諜報人員的爾虞我詐,神秘的1950年代。

美國總統歐巴馬2016年重返拉美,88年來首次訪問古巴。這個神秘的共產主義國家是何樣貌?人們如何生活?記者Ludo Mendès在古巴的生活紀實可以提供一點參考。他略顯刻薄的筆觸處處揶揄這個共產國家,但仍能辨識出一些古巴不同於其他共產主義國家的特別之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