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醫患之間,協商的誠意與讓步的雅量

好醫生不會只說「謹遵醫囑」,還會請你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身體。

醫患之間,協商的誠意與讓步的雅量

【編者按】無論能否辨識藥物的化學成分、理解治療手段的原理,大部分人都會謹遵醫囑。醫生代表了科學、權威、安全。進入現代社會,分工高度專業化,即使是我們最熟悉的身體,一旦進入醫學領域,很多東西變得難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識、習慣如果與科學相悖,就會被視為荒誕陋習。而有些少數族裔、傳統手段,恰恰與主流醫學的做法產生激烈碰撞。什麼是會帶來危險?什麼是禁忌?在各自的系統中定義完全不同。這些衝突正是「求醫者」與「行醫者」需要共同面對、承擔的。

作者安 · 法第曼(Anne Fadiman),一位非醫學背景的新聞記者,透過她對社會少數族群的關懷,以及她對醫學文獻以及醫院病歷的細心收集與研究,1990年代寫下這本《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記述了一個移民美國的苗族(Hmong)難民家庭,他們在美國出生的女兒黎亞(Lia)罹患一種十分難治的癲癇,整個家庭甚至整個苗族社群在求醫過程中,經歷了文化、信仰、語言、種族的不同所造成的誤會與衝突。

這場醫療衝突與文化誤解事件的始末,神靈附體還是致命疾病,如何協商、怎樣讓步,是值得所有跨文化溝通者參考的教科書。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