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小端血淚史:你我如何被臉書算法改變?

如果它讓你更容易陷入單一認同,而不鼓勵傾聽多元聲音,如果它的演算法決定你看到的世界,也許你真的應該警惕了。

小端血淚史:你我如何被臉書算法改變?
端傳媒臉書(facebook)。

早在五年前的阿拉伯之春,很多人就知道臉書不僅是信息平台,更召喚出了社交媒體的真正力量。而我自己親身見證這力量,是在2014年的台灣太陽花學運。兩年前的這時,一看到朋友臉書上發的「告急」訊息我便趕往現場希望見證事件,那時我還不知道,在接下來的24天裏,網絡社群的力量會怎樣塑造這場運動。後來,有人用臉書召集市民;有人用臉書專頁直播現場;有人通過臉書連結各個語言時區的世界;有人通過網絡募款在紐約時報上買廣告,3個小時就募集到633萬元台幣;傳統新聞台比拼不過新生網媒,新媒體不斷湧現...…一場運動中,臉書串聯起了整個社會,當時形成的成百上千個社交媒體聯結,至今還在影響台灣社會。

而當我自己滿懷理想成為「小端」(端傳媒社媒編輯的暱稱,編者註)之一時,我並不知道,臉書作為傳播工具的性質,其實已經在一點點地轉變了。

幾天前,有接近15萬粉絲的中央社專頁發布消息,稱「因應成長相當緩慢的粉絲數及流量」他們將「嘗試每半小時一PO,深夜也繼續發文」。在這一血汗聲明下面,大量專頁跑來簽到,一名同樣在做網編的朋友轉載了這個帖文,說,半小時一po真的好焦慮。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