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參與式預算」的興趣最早始於2005至06年,當時還是博士生,距今剛好十年。當時我在一篇文字中,討論到參與式民主與社會運動的關係:
「我認為必須要有『傳統』的社會運動作為後盾,才能『參與式民主』朝向逼近『透過參與進行培力』(empowerment through participation)的方向發展。如巴西南大河州的首府愉港(Porto Alegre)自1989年起推動的『參與式預算』,就不是由中央的執政集團『施捨』而來,而是透過經年累月的社會運動、地方組織網絡、進步政黨(工人黨)與進步政治團體(如工人黨內部的左翼派別『社會主義民主』)共同推動而成 ……」
我一直關注拉丁美洲的左翼政治,自然會注意到,首先在巴西愉港出現的「參與式預算」。我後來陸續做了一些研究,並在2013年的「巷仔口社會學」寫了《「參與式預算」的興衰浮沉:巴西愉港的故事》一文。該文是台灣第一篇討論參與式預算的文章,其改寫版本《巴西愉港的參與式預算:神話與現實》亦收於鄭麗君編,《參與式預算:咱的預算,咱來決定》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