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新作《美人魚》想說甚麼?真的在說香港抗爭嗎?的確可以有這角度,也未必是過度詮釋,但與其說美人魚族影射香港族群,不如說其直指人的原初狀態。
香港主權移交前後,一群香港視覺藝術家和作家翻出盧亭傳說,透過展覽、後設文字創作和烏有史建構了一個香港想像,以大嶼山(古稱大奚山)曾經出現了一股對抗宋朝的漁民,失敗後避入大海,變為半魚半人的遺民。我不敢肯定《美人魚》的主創團隊對這段美談有沒有認識和取材,但電影裏的人魚抗爭對象,表面上是可以動員大批保安城管的地產發展商、大資本家,延伸為破壞環境生態的愚蠢人類,第一時間令人想起的是史提芬霍金近年那句名言──趁野心家還未完全摧毀人類文化(人性),我們必須趕快逃離地球。既然人們還沒有足夠的科技作長途太空旅行,剩下的選擇,便是盡量延遲生態災難的降臨,爭取時間提高存活機率。
趁野心家還未完全摧毀人類文化(人性),我們必須趕快逃離地球。
影片的主角一心賺錢,原本信奉「發展是硬道理」,但被一尾本來要來行刺他的漂亮人魚改變了,當中有老生常談的愛情關係,指向同樣老生常談,但放到中國現況來說,則無比對應的觀念:發展歸發展,但請不要碰海洋,連大海也開發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