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美國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希根森歷史講座教授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於美國時間2月11日病逝。孔飛力的中國研究領域,涉及國民黨史,太平天國叛亂到中國地方政治社會史,海外華人史。其中一脈相承的是「一種對於理論和比較方法的深切關注,以及優秀的智力精確性。」正如他的老師,史華慈( Benjamin Schwartz)教授所說:「通過某種非同尋常的方法,孔飛力將歷史學這種方式,與對人類意識生活和知識分子歷史運動的深層關注結合起來......」
1980年至1986年,孔飛力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在學術界,他被認為是美國第二代漢學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他的四本著作(《中華帝國晚期叛亂及其敵人》《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他者的中國人:現代社會移民》),雖然題材各異,卻在不同層面、角度反映了中國的權力文化。
其中《叫魂》一書1999年首次推出簡體中文版,就在中國知識界引起極大反響。中國現代官僚體制和乾隆時期相比,情形自然不同,但權力文化卻區別不大。孔飛力1984年在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接觸到一批乾隆年間的官方檔案,詳細記載了當時在江南的「剪辮案」引發的「叫魂」危機。《叫魂》一書正是從此案入手,觀察帝制衰弱趨勢下,皇權與常規權力如何博弈;案情、騷亂在皇帝、官僚、民眾三者眼中又分別是怎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