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喬瑟芬:愛情的叛教者

「真愛」和宗教一樣,都許諾人類一份生活的意義、一份幸福。比宗教更高明之處在於,它所保證的「彼岸」不在死後,也不在來世,而在今世的現下,你一旦得到了,也就被救贖了。

喬瑟芬:愛情的叛教者
2015年12月31日,美國紐約,一對情侶在時代廣場倒數活動上擁吻。

每年的西洋情人節,都正好在農曆春節前後。前者是百貨商場、知名餐廳行銷甜蜜激情的重點節日;後者在許多人的記憶中,卻是充滿許多拉扯與不得以、苦樂參半的家庭節日。還有比這兩者更遙遠的距離嗎?當初的靈魂交會,是如何成為後來那一大家子難以言喻的苦澀?不都是愛的結合與延續嗎?

愛情:世俗的普世信仰

德國社會學家 Ulrich Beck 和 Elisabeth Beck-Gernsheim 曾在合著的《愛情的正常性混亂》一書中說:「愛情,是私生活中的神祇,是宗教消失以後的宗教,是所有信仰盡頭的終極信仰。」

現代社會對真愛的定義,和人們對真愛的熱切追尋,就如同人類曾在歷史裏仰望宗教的慰藉一般。然而這種追尋,並非全然出於人類相伴相屬的本能,背後同時也有某種巨大、隱形的目的,悄悄將這些需求轉化為養份,使人們對愛的熱切,能夠轉而為自身目的服務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