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我們為什麼還要看春晚?

2010年後,在春晚的舞台上,連最稀薄的現實都逐漸消失了,這種消失,在2016年的春晚,達到了頂峰。

我們為什麼還要看春晚?
2016春晚。

我們為什麼還要看春晚?每到年關,這個問題就會被重新提出來一次。

答案或許是,在這個急劇變動的世界裏,春晚這樣的節目,因其特殊的播出時間、特殊的播出平台,已經成了新民俗,進而成了中國內地人一個重要的虛擬共同體。人類對「共同體」的需求,從古至今不曾停歇,這種共同體,可以是信仰、神話、膚色、語言、風俗,也可以是建築、藝術、乃至著名人物。

這一百年,因為中國人世界的劇烈動盪,戰亂、災荒、意識形態的撕裂和重組、經濟大潮的跌宕起伏,那些實物性質的共同體迅速消亡,反而是那些倖存下來的虛擬共同體,獲得了更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到處興建佛寺,仁波切隊伍越來越壯觀,甚至連舊日明星,都獲得了超乎尋常的待遇,在電影《甜蜜蜜》裏,黎小軍和李翹在鄧麗君的歌裏離合聚散,最後也是在播放鄧麗君去世消息的電視機前相遇,顯然,鄧麗君的歌也成了一個虛擬共同體,就像月亮、星星,散居各地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而且看到的是同一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