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趙思樂:《羋月傳》團隊拍不出他們理解不能的女人

中國社會文化本就欠缺女權理念的浸淫,大部分知識精英似乎也沒有學習和接納女權理論的見地,那麼,拍不好《羋月傳》或許只是最無關緊要的損失。

趙思樂:《羋月傳》團隊拍不出他們理解不能的女人
2015年5月1日,《羋月傳》演員(左至右)馬蘇、劉濤及孫儷在浙江出席宣傳活動。

長達81集的電視劇《羋月傳》終於播完。這部信誓旦旦要拍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的年度「劇王」,開播前在大陸網民廣泛使用的評價平台「豆瓣」上評分高達8分(滿分10分),在國產劇集中相當少見。然而開播後評價一路滑坡,結局跌到4.9分,比起代表國產爛劇一般水平的《武媚娘傳奇》還低一個段位。

關於《羋月傳》是怎麼「糊掉」的,網上有不少吐槽貼可供參考:劇情拖沓狗血,與《甄嬛傳》諸多雷同;對白古今穿越,肉麻到令人犯尷尬症;道具服飾「淘寶爆款」,色彩鮮豔質感低劣;人物粧發濃豔累贅,連演技都跟着浮誇……不一而足,不再贅述。這些吐槽都不無道理,但這難道不是國產古裝劇通病嗎?常被用來跟《羋月傳》對比的「良心劇」《大秦帝國》和《太子妃升職記》同樣充斥「淘寶爆款」和肉麻對白。

在觀眾略顯情緒化的反彈背後,是劇集本身對觀眾期待和現實需求的雙重背離:首先,說好的「政治大戲」依然以「宮鬥」為絕對的主旋律,受欺騙的消費者自然不答應;更重要的是,影視作品受歡迎最終源於觀眾能在其中找到現實的投射,關於「女人成功之路」,編劇給出的答案竟是依賴一個個權勢男人總在恰當時機出現,並死心塌地庇護扶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