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廟宇:拜神以外

「為什麼在廟宇拜神」這條看似無聊的問題,其實十分有趣。廟宇本來不一定是,或者不只是拜神的地方。空間沒有「本來」,空間不是自有永有的,而是不斷經歷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

廟宇:拜神以外
上環文武廟。

城市發生了太多事,心知肚明,百感交集,任食任做,走馬觀花。「城市放題」是個全盒,是個百子櫃,包羅了城市生活與文化的種種。本欄邀請不同的城市觀察者,對城市生活與文化指指點點,或情深敘事,或精闢分析。這期談廟宇,除了拜神,它還承擔哪些功能,及這些功能的變遷。──放題者語

上環文武廟。攝:Mark Kolbe/Getty
上環文武廟。

我對廟宇的興趣始於網野善彦(歷史學家,專攻日本中世史、日本海民史)《無緣‧公界‧樂:日本中世の自由と平和》和阿部謹也(日本一橋大學社會系教授,被譽為日本西洋歷史學者第一人,編者按)《在中世紀星空下》對「無緣所」的研究。在日本江戶時代,有些寺廟是「緣切寺」,只要進入了就可以切斷和世俗的所有緣分,免除於不同的人際關係及制約,例如是世俗的借貸關係、租稅關係等。想要離婚的女性可以逃亡到寺院如鎌倉的東慶寺,寺院會保護女性不受追捕者的傷害,居留一段時間後,便可獲認可離婚。

阿部謹也寫道,緣切寺有很多與歐洲史相似的地方。在中世紀,家、墳場、教會等場所被稱為和平領域 (Asyl),逃到這些地方的人,原則上連司法人員也不能接近。犯了盜竊、放火、殺人等大罪的人,逃至和平領域內就可以免於被人追殺,特別是錯手殺人的人,受害者的親人有義務報復,加害者逃到和平領域的話,便可避過報仇者。無緣所或和平領域的運作並不是基於武力或有權勢作後盾,逃至那些場所的人之所以受到保護,主要是以民眾對神聖場所的畏懼為基礎。有趣的是,在歐洲,水磨坊、金融交換店、旅館、渡船、都市和道路等都可以是和平領域。縱使這些地方是「透過物作管理和隸屬關係的媒介」的「有緣」場所,仍被認同為和平領域。縱使這些地方不全是「無緣所」,而是透過「物」作為關係的媒介的「有緣」場所,仍被認同為和平領域。阿部謹也相信這是掌權者在理解和轉換和平領域的觀念時,逐漸生出公共秩序的概念。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