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京像疹子」、「清潔工是詩人」,何偉們如何講中國故事

人們對駐華記者的想像是:空降到北京,待上幾年,和異見人士吃晚餐,引用一兩個出租車司機的話,然後就轉到另外一個城市工作。真的如此嗎?

「北京像疹子」、「清潔工是詩人」,何偉們如何講中國故事
一架單車經過北京天安門。

「人們對駐華記者的想象是,記者被空降到北京,待上幾年,和異見人士吃晚餐,引用一兩個出租車司機的話,然後就轉到另外一個城市工作」, 在歐逸文看來,這個印象並不準確。如今選擇到中國的記者們願意長期駐守,他們願意深入地學習中國的語言、歷史和中國人的意志。

日前,《紐約客》雜誌主編瑞姆尼克(David Remnick)與何偉、歐逸文等五位書寫中國的記者,於紐約的亞洲協會總部探討《紐約客》過去四十年來報導中國的得失、未來的方向與優秀駐華記者必備的品質。端傳媒記者在現場記錄了這場座談的交鋒。

夏偉:如隔着厚厚的玻璃牆觀察中國

一頭銀髮的夏偉(Orville Schell)是《紐約客》第一代駐華記者,他在1975年到達北京,當時毛澤東還在世,文化大革命仍如火如荼,中美尚未建交。一個外國人,特別是作家,無論是否會講中文,都幾乎不可能融入中國社會。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