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藝術博客 Hyperallergic 最近公布自己的「2015年全球15個最佳展覽」名單,「香港藝術界」以「對自由的堅定支持」名列第六。這事大概令人又驚喜又難免尷尬。
喜的是, 香港藝術界常被揶揄為商業掛帥,而2009年冒起的 Hyperallergic 自出道起,就以機智、毒舌、藝術及政治上的激進著稱,其結合評論、報導、政治及八卦為一體的編輯方針,被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重要傳統媒體視為藝術媒體的新方向,被其青眼相加,難免令人有些自豪;但尷尬之處,也正是這點──在15個最佳展覽中,香港是唯一以集體姿態獲選,且很有可能是沾了去年引起全球關注的雨傘運動的光。這種入選方式,正正是反映香港藝術界,無論從藝術的基礎建設到創作水平,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拋開外來者一時的鼓勵、或者提醒不說,2015年,香港藝術界確實出現了不少也許細小、但認真的嘗試,其中之一,就是在租金高企的現狀下,新的藝術空間開張,並在一般的展覽之外,嘗試拓展與藝術相處的新方式。對於香港藝術生態而言,它們究竟會帶來什麼改變,還需要時間觀察,但撇開以結果論英雄的思路,這些嘗試,多少反映出各個空間對於當下香港藝術的思考和回應,我們不妨聽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