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埔林村的異質空間之旅

從林村村民燒香燃冥鏹許願,到真樹倒下假樹頂上,再到天安門大舞台,一條古村為何如此演變?

大埔林村的異質空間之旅
農曆新年市民到大埔林村許願樹拋寶牒許願。

城市發生了太多事,心知肚明,百感交集,任食任做,走馬觀花。「城市放題」是個全盒,是個百子櫃,包羅了城市生活與文化的種種。本欄邀請不同的城市觀察者,對城市生活與文化指指點點,或情深敘事,或精闢分析。這期談大埔林村,看看這條據說自南宋起就有人居住的古村,如何在各方權力的角力下,演變成一個神聖與商業並置,歷史傷痛和政治元素共謀的空間。──放題者語

農曆新年市民到大埔林村許願樹拋寶牒許願。攝:Philippe Lopez/AFP
農曆新年市民到大埔林村許願樹拋寶牒許願。

二零一七年,當你走進大埔林村放馬莆,可能感覺進入了叮噹時光機,惟不同者,坐上叮噹的時光機,你可以選擇時間及空間,但在林村,這趟奇異旅程早已由各種權力關係安排好。要談這趟奇異旅程,得先從二零一三年開始談起。

二零一三年,特區政府宣布向全港十八區各撥款一億港元以發展「社區重點項目」,有的地區興建綜合服務大樓、有的地區要蓋文化廣場。大埔區議會呢?除了計劃將官立中學改裝成藝術發展中心外,還通過了在林村擴建許願廣場,當中包括一個「大舞台」,並計劃往後每年可以舉辦三十多項活動,包括邀請知名歌手演唱等等,吸引更多遊客,可容納數百至數十萬人。透過重構空間,每年一度的「林村許願節」將會月月辦、週週辦,節慶日常化,這個重構的空間,將成為傅柯「異質空間(Hétérotopie)」的體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