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年前的第33屆金馬獎決定開放讓大陸電影報名參加,跟台港電影一起角逐各獎項,它便十分積極的要成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全球性華語電影獎」。經過這些年的努力,金馬獎也的確在兩岸三地和海外華裔電影人中建立了獨一無二的崇高地位,勝過太強調本土性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和大陸上欠缺公信力的「金雞百花獎」。然而,金馬獎是否就順理成章成為「華語奧斯卡」呢?這倒不然。依照近幾年的金馬評獎結果反映出來的事實說明,它其實更像是「華語聖丹斯」。
聖丹斯電影節又稱「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由好萊塢(荷里活)巨星羅拔烈福(勞勃瑞福)於1984年在美國猶他州帕克城創辦,旨在獎勵非主流的獨立製片和發掘新人,經過30年來的發展壯大,已由一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變成全球最重要的獨立電影展,與代表主流電影產業的「奧斯卡金像獎」互相輝映,也有不少新銳導演把聖丹斯視為邁向荷里活電影圈的跳板。換句話說,「奧斯卡金像獎」的得獎作品代表的是「產業界對電影技藝水平的最高要求」和「大眾口味」,而「聖丹斯電影獎」的得獎作品則反映「個人化另類電影風格」和「小眾口味」,兩者的選擇大相徑庭。
「大師光環」威力越來越明顯
回過頭來看近20年來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桂冠的,有哪些屬於代表「華語電影產業界技藝水平最高要求」和「大眾口味」的主流作品?算一算,只有《甜蜜蜜》(1997)、《臥虎藏龍》(2000)、《無間道》(2003)、《功夫》(2005)、《色戒》(2007)、《投名狀》(2008)、《賽德克巴萊》(2011)等七部算是叫好又叫座的大眾電影,其餘都偏向精英化的小眾口味。尤其在最近這三屆的最佳劇情長片,兩部是大陸出品的獨立製片《神探亨特張》(2012)與《推拿》(2014),一部是新加坡出品的小製作《爸媽不在家》(2013),原有的兩大金馬獎支柱香港與台灣電影全被排除在外,而在大陸電影市場上意氣風發的一批主流電影也全部折翼,彷彿金馬獎跟華語電影觀眾的認知距離越來越遠。這反映出兩個重要現象:華語電影的主流製作在電影技藝上的表現普遍落後於小規模的獨立製片;精英制的評審口味促使金馬獎越來越向非主流的作者電影和冷門風格作品傾斜,甚至在基本心態上排斥商業片,儘管那已是商業片中的精品,而「大師光環」的威力則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