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學走向國際,香港研究卻走向死亡?(下)

香港研究瀕臨斷層,有年輕學者在狹縫中接棒研究,更有人推動成立樞紐平台,支援四方學者,曙光來了嗎?

大學走向國際,香港研究卻走向死亡?(下)
大學走向國際,香港研究卻走向死亡?(下)

「現在香港研究是靠一班仍然有心的人去撐着,而這群人多多少少都是舊一輩的人。他們那個年代(九十年代),壓迫感沒有那麼大,也普遍有種公共知識分子的心態,想參與社會。到了今天2015年,世界變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如是說。

李立峯才40歲,以這年紀,在規定的6年內可以取得終身教職,獲得副教授職級,並再晉升為正教授,算是學術界的罕有例子。但他坦言,不願多提這些事情,不想被描述為所謂「成功」例子。對於這個不利香港研究的大學制度,他其實有點悲觀。

在狹縫中做香港研究

李立峯明言,在現行香港學術界極端追求「國際化」的氣氛下,要研究香港議題並不容易。(編按:詳見端傳媒早前報導)。十多年前他在美國攻讀博士時,曾經試過研究香港烽煙節目(phone-in,即聽眾致電電台發表意見)的發展,投稿予一本美國的政治傳播學學術期刊,當中經歷卻讓他印象尤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