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保住香港人的生活習慣

保育並不是為了懷舊,保住跟日常生活無關的已逝「過去」。保育要捍衛的,正正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當下與未來。

保住香港人的生活習慣
圖:何倩彤

城市發生了太多事,心知肚明,百感交集,任食任做,走馬觀花。「城市放題」是個全盒,是個百子櫃,包羅了城市生活與文化的種種。本欄邀請不同的城市觀察者,對城市生活與文化指指點點,或情深敘事,或精闢分析,並有藝術家何倩彤每期製作作品。這期由文化評論人小西借明年的天星碼頭保育運動十週年,分析香港保育運動發展的因緣。──放題者語

圖:何倩彤
圖:何倩彤

明年便是天星碼頭保育運動十周年。雖然香港保育在二戰前,早已開展,由一些有心的外國人推動紀錄本地風俗與城市地貌,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更興起了保留尖沙咀火車總站運動,但2006年的保衛天星碼頭以及隨後出現的保衛皇后碼頭運動,無疑揭開了新一輪保育運動風潮之序幕,影響至今未竭。

十年下來,保育運動在城市的不同角落,甚至鄉郊遍地開花,由古老建築、地景、街區、古村到老樹,不一而足。 跟此前的保育運動不同,新一輪保育運動的參與者不再局限在少數有心的外國人,而且甚至各個階層與背景都有。可以這麼說,自天星皇后運動以來,本地的保育運動有明顯的「本土轉向」。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