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業刮起寒風,業界批評多年來香港沒有開發新景點吸引遊客,其實政府並非對業界批評置若罔聞,行政長官於2013年《施政報告》宣布將已荒廢了15年的啟德機場跑道末端納入「飛躍啟德」計劃,發展成為世界級的旅遊、娛樂及休閒中樞,但基於近年民主旗幟高張,民間團體與政黨高喊「市民重奪規劃主權」口號,政府用了兩年多時間辦了一連串公眾參與規劃啟德活動,包括一項國際城市規劃和設計概念比賽、得獎作品巡迴展覽、公眾諮詢等。
透過這些舉措,政府理應已充分掌握民意,可對這塊稱為「旅遊中樞」的土地制定用途細節和發展參數,寫成土地契約條款,然後將土地盡早公開招標出售,價高者得,中標的投資者需於指定期限內開業,自負盈虧。這個公開批地安排普遍用諸商業用地,行之有效,不會惹起爭議,但未知政府是否收到有意投資者預警,還是自己先做了財政可行性評估,對旅遊中樞盈利能力存疑,還是汲取了啟德郵輪碼頭招標失敗的教訓,故此在招標前先行試水溫,邀請有意投資者遞交意向書,在參考有意者提出的發展和營運方案建議後,才擬定項目招標細節。
地產收益補貼娛樂休閒設施
觀乎政府的邀請書內容,政府並不看好中樞內娛樂和休閒設施的盈利能力,故此建議旅遊中樞的「商業(包括零售、酒店、辦公室部分舆公眾觀景台)部分」建築面積最多可佔60%,比「娛樂及休閒(包括電影院中心)部分最多可佔40%還要多兩成,更進言投資者為謹慎起見,適宜以有利可圖的商業部分擬定土地用途組合,賺取足夠盈利去支持包括娛閒部分的整個旅遊中樞項目(邀請書2.4段)。這個營運模式由政府主動提出,實有矛盾和不妥之處。政府既然發了興建「世界級旅遊、娛樂及休閒中樞」的宏願(邀請書1.2段),就應以旺丁旺財能力毋庸置疑、叫好又叫座的娛休設施為目標,豈何眼高手低,一開始便接受一個不能自给自足,要長期靠商業部分物業租金收益補貼的娛閒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