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將猩猩撤出火星!

猩猩大概算和我們親近的動物了,但為什麼在《火星任務》一類的荒島求生故事裏,我們從不給他安排一個猩猩夥伴呢?

將猩猩撤出火星!
2010年,英國布里斯托,藝術家創作了一批白色的猩猩雕塑慶祝當地動物園175周年,展出時亦放置了一隻電動猩猩在雕塑旁邊。

風暴來襲,隊友以為他被擊斃已死,卻原來生還,獨留在這片紅土,只能與同被留在這片紅土上的猩猩相依為命,耕種維生。最後,原來讓他活下來的,竟不是食物,而是與猩猩夥伴的互相支持。

以上故事似曾相識,因為部份情節,來自Ridley Scott的新作《火星任務》,說麥迪文所飾的主角,因被誤會已死而遺在火星,要自生自滅;可另一部分情節,僅為筆者想像。問題只是,一個人恍如湯漢斯《Cast Away》般獨力活命的故事,如果多出一頭猩猩做朋友,就會削弱對這個人堅強意志的描繪了。

人與猩猩的愛恨糾纏

對的,猩猩對人來說,根本就是又愛又恨的關係──比如達爾文1859年所著的《物種起源》,談人與猩猩「系出同源」,以見出物種發展的對照性,就曾被基督教大力抨擊,以為達爾文指人由猩猩進化而來,卻貶低了神造人的崇高性。西方世界就是怕人的「純度」會被猩猩染污,卻又要承認猩猩與人有相近的基因組合與生活習性,是故百年前的生物學與醫學研究,就有「猩猩先行,人類後試」的保險處理,讓猩猩幫忙試藥,減低人類服用實驗品而引致中毒的風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