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徐家健:聽經濟學獎得主迪頓教授一席話

幾個月前,我在美國與一位煲呔教授及幾位同事談論貧富懸殊問題,一談便談了個多小時。談到如何量度貧窮,煲呔教授向我們説了一段有趣的貧窮線歷史。

徐家健:聽經濟學獎得主迪頓教授一席話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安格斯·迪頓出席記者會。

幾個月前,我在美國與一位煲呔教授及幾位同事談論貧富懸殊問題,一談便談了個多小時。談到如何量度貧窮,煲呔教授向我們説了一段有趣的貧窮線歷史。

美國官方公布的貧窮率始於1960年代,決定貧窮率高低的貧窮線是當年一位在政府社會安全總署(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工作的經濟師 Mollie Orshansky「發明」的。當初,Orshansky 受託以科學方法制定貧窮線,她於是以一個兩大兩小的四人家庭為單位,先估算他們僅能果腹的最基本開支,後把它乘大三倍當作全家基本支出(當年低收入家庭花在食物的支出佔總支出約三分之一),得到每年$4000多美元(今天大約是三萬美元)的貧窮線。可是,當時在籌備「貧窮之戰」(War on Poverty) 的詹森政府認為,逾4000元的貧窮線比他們心目中的3000元高出太多。Orshansky 唯有把「發明」改改,將窮人餐單由原來農業部制定的「平價餐單」(low-cost food plan)改為比平價更平價的「經濟餐單」(economy food plan),並得出$3165 這個較接近詹森政府鍾情的貧窮線指標。從此,美國貧窮率便以這條不太科學的方程式再按通漲調整計算出來。煲呔教授笑稱,貧窮數字有其政治生命。而這位帶煲呔的經濟教授,便是剛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迪頓教授(Prof. Angus Deaton)。

除了分析消費,量度貧窮正正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要表揚迪頓在經濟學上的貢獻。而即使是量度貧窮,迪頓亦強調以消費角度出發的種種優點。貧窮線與福利政策息息相關,迪頓提醒我們關於美國貧窮線的歷史,不是要指摘美國貧窮線受政治干預不夠科學,而是想說明福利政策不應單純以營養學等自然科學來制定。以每年3000美元收入定出貧窮線,根據60年代時的民調是有民意基礎的。但半個世紀前的經濟餐單費用乘以一個用了50年的常數得出的「絶對貧窮線」(absolute poverty line),幾十年後還有什麼民意基礎呢? 沒有的話,以這條貧窮線決定影響收入分配的福利政策亦可能隨時失去民意支持。迪頓的看法是,無量度難管治,但政府所有量度都有其政治生命。經濟學者能夠做的,一方面是提出符合經濟邏輯量度方法,另一方面是為現有量度結果作經濟解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