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陳劍青:一個「好過冇」的旺角

如果我們有更多人能多尋找自己身處的地方意義,看到保育的重要性其實是為了動搖(unsettling)原有地方常態的保存(settling),直面城市問題下的躁動,香港保育的實踐與意義才能攀升至更廣闊的台階。

陳劍青:一個「好過冇」的旺角
圖:何倩彤

城市發生了太多事,心知肚明,百感交集,任食任做,走馬觀花。「城市放題」是個全盒,是個百子櫃,包羅了城市生活與文化的種種。本欄邀請不同的城市觀察者,對城市生活與文化指指點點,或情深敘事,或精闢分析,並有藝術家何倩彤每期製作作品。這期談旺角,在自由行政策下藥房金舖找換店的潮起潮落中,聽聽在這裏生活的居民陳劍青心中的燥郁。──放題者語

圖:何倩彤
圖:何倩彤

作為一位在旺角生活的居民,比區外人更能感到一種地理環境的迷途。生活體驗愈深,愈是無法簡單形容日常生活的地方。

活在旺角,不僅只會察覺到自由行政策下藥房金鋪找換店的潮起潮落,或者是大連鎖店對由衣著小店為主體的商場的逐步侵蝕,還會對各處多一份不確定的城市心境。生活久了,橋上帶電影感的黑夜,亦會覺察到露宿者的現實;一塊連一塊的整齊街區內,亦有超然於邊界秩序的小檔報攤;曾榮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之城區,同時又能發現無人寄居的空置鬼城。可能只有在十字路口顯示的恆生指數顯示器與及晚間出沒的算命小店,才找到有一絲連貫的地方意義。矛盾的事件與活動不斷穿梭地方的虛線,產生的意義已遠多於它原來指定的功能,也讓企圖壟斷地方意義的地標建設顯得毫無意思。可能必先要學會這種迷途的視覺,才找得到旺角的地方意義、城市生活與保育之間的複雜關係。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