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黃洪、葉浩剛:「情.感」╳雨傘運動(上)

為什麼在雨傘運動有大量學生及市民會加入,令運動有足夠的廣度?有什麼原因促成這場社會運動的爆發?有什麼因素令參加者長期及高度參與?

黃洪、葉浩剛:「情.感」╳雨傘運動(上)
圖為懸掛在佔領區的雨傘標誌。

雨傘運動為什麼會「廣」與「深」?

雨傘運動爆發差不多一周年,應是作總結的合適時候。雨傘運動的主要抗爭,由 2014年9月至12月,歷時79天。估計在高峰期,有超過十萬人親身參與行動。不少市民及學生出錢、出力,長時間參與行動。從雨傘運動參與人數以至參與程度,可說是自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香港最「廣」及最「深」的一場社會運動。

為什麼在雨傘運動有大量學生及市民會加入,令運動有足夠的廣度?有什麼原因促成這場社會運動的爆發?有什麼因素令參加者長期及高度參與?我們嘗試引入分析社會運動的「情.感」(emotion)理論對上述問題作出初步分析,期望能引起更深入的討論。

不少論者認為雨傘運動的本質是「世代」(cohort)的問題,是年輕一代要表達不滿。不滿源自青年一代的社會流動性愈來愈低,藉社會運動宣示對前景、對政府的不滿。不少論者認為年輕人不能上公屋、不能買樓,不能升職,正正由於他們的經濟處境惡劣,才令他們會廣泛參與雨傘運動。這種宏觀的結構分析未必沒有道理,可惜解釋力不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