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房子,車子,藝術品──中國收藏市場的80後新買家

中國新中產階級是當今藝術市場的消費主力,他們既「逐浪」又「雜食」更追求生活方式,衝擊自身對美的認知,也為藝術家帶來反思。

房子,車子,藝術品──中國收藏市場的80後新買家
梵几畫展。

偶然入場的收藏者

2015年5月,中學英語老師郝寧寧第一次被朋友拉進藝術北京博覽會的大廳時,她並未期待有所斬獲。她偶然站在一個不算擁擠的展台前面,瞥見一幅「還挺可愛的」、「主題是一顆小樹」的油畫,並隨口問了價錢。那幅畫的作者是位看起來很溫順的女孩子,輕輕地回答,「兩千五百元(人民幣)」。那一刻,郝寧寧的頭腦裏就已經出現了這幅畫掛在自家餐廳的畫面。

郝寧寧又四處轉了轉,發現「昂貴的東西是少的」,大多數藝術品的價格都是幾千塊錢,於是掉過頭把那幅畫買了下來。這是她擁有的第一幅原創的藝術作品。在這之前,郝寧寧最接近藝術的收藏行為,不過是一盒在商店購得的、九百六十元的梵高《向日葵》的拼圖。

在那次展會上,31歲的畫家趙亮見到了很多像郝寧寧一樣的新買家。他們都很年輕,也都很體面,付100元的門票時十分爽快,卻在藝術品面前自認是「不速之客」。停留在趙亮的作品前的,女性比較多,可能因為他的作品偏朦朧,都是淡淡的藍色。這和幾年前趙亮參加展會的經歷並不一樣。以前外國人來的多,曾有一位意大利的心理學者「花了不到兩萬塊錢」,一口氣買下了好幾幅趙亮的小尺寸紙上作品。而現在,突然冒出來的數量龐大的如郝寧寧一般的中國白領和知識青年,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潛在收藏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