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白米騷動:日本農業的宿命

香港有大學教授早前說本地農業不足本地生產總值的1%,謂搞農業不如搞動物園云云。日本的經驗卻是九十年代當農業的生產總值只佔全國2%,農業生產、自給率等議題討論仍然是頭等大事。

白米騷動:日本農業的宿命
日本藝術家霜鳥健二在大地藝術祭的作品。

1994年,平成6年,春天。

日本發生了戰後幾十年都未曾發生過的白米短缺。大城市的超級市場、百貨公司、販米店等門外都大排長龍。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市民,聽到新聞說政府為了應急而從泰國、澳洲、中國、美國加州等地運到的白米發現有發霉變色等狀況,有的甚至晨早六點便到店外開始排隊,等候購買糧倉藏量幾乎見底的國產米。在日本這個白米自給率歷年均超過百分之一百的國家來說(即白米產量高於消費量),平成6年春天這個情況,與其說是罕見,不如說是巧合,難怪有論者不無諷刺的稱為「平成米騷動」(Heisei Rice Riots)

若把時間再往前推幾年,由八十年代末開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美國等主要農業出口國對付完歐洲的農業及食物保護政策後,矛頭便開始直指日本。除了要求日本政府取消其眾多種類食物的入口關稅和相關的限制,其中一項最觸動輿論及普羅大眾神經線的,就是要求日本開放大米市場,又或者,至少容許其他國家的大米入口。為甚麼這要求會特別觸動神經線呢?這需要由日本的糧食規管制度及法律入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