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年一次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提倡藝術復興農村,聯繫人與自然。今年春夏,他們邀請香港農夫團隊赴日耕種,交流心得。本文作者周思中也由香港菜園村——他的耕種基地——出發,去到那裏。他在那裏種菜,種米,觀察,思考,關於土地與人,系統與文化⋯⋯五個星期裡他寫下了的這些文字,計有四篇,分日刊出。——編者

生活館也有種水稻,自2011年起,我們每年都種。清明、端午和立秋茬都曾經試種。幾年下來的經驗告知,清明茬容易臨收割就來颱風,失收食白果不在話下,漫天文雀在我們面前肆無忌憚降落在稻田啄食吹倒在地上的稻穀,可算人間最折磨的事之一。立秋茬當然好種,天氣漸涼害蟲不多,日夜溫差大有利糖分轉移,然而入秋開始就是本地菜農最忙於種植各種蔬菜的時候,最重要是生活館種植面積不大,無法在有限的田地再細分水稻區和蔬菜區,所以近兩三年都在端午前後插秧。
換言之,夏天最熱的時候我們通常什麼都幾乎不種,有的放暑假外遊去,有的間中落田對着搖風擺柳的禾草發呆。今年筆者就是六月初插過秧後,便動身到日本開始「頂更」,照顧在日本新潟縣松代町的農地,幫忙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