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防博物館正舉辦一系列15週年的慶祝活動,當中邀請了香港考古學會的人員以「龍津石橋與十九世紀新安縣海防」為題作分享,嘗試以清朝海軍現代化的角度去解釋龍津石橋的興建/擴建,而筆者也趁在港度假時跟朋友前往聽教。
龍津石橋位於現在舊啟德機場北部(前客運大樓位置),即昔日九龍寨城對出海岸。龍津石橋由清政府新安縣及大鵬協築建,於1875年落成,作為九龍寨城東門對出的登岸碼頭,並設有接官亭以迎接登岸官員。後來,當地從商仿照招商局輪船碼頭,以木材擴建碼頭,並且將日後使用收益撥捐樂善堂。對於龍津石橋的起源是軍用、旅客(有說因賭業而引來)還是商用,暫時無從判斷,而講者亦只是能以清朝海軍現代化推敲蒸氣推動的軍艦船體變大及與駐港島英軍的軍事競賽作為可能性。
不過,由於貿易船旅往來之頻繁,以及後來更大型的蒸氣推動船體出現,因應海路經濟活動變化而擴充港口建設,在19世紀商埠如印度孟買亦是常見之事。從當時龍津石橋、九龍關、九龍寨城、馬頭圍一帶的社區、衙門、海關、海防的布局,幾可肯定現在作為世界級海港的香港,在龍津石橋建成前的很早階段(甚至比殖民地的開埠還要早)已是位於海路要點,九龍灣一帶在當時已有相當發展程度的港口建設、海路經濟及臨海活動。龍津石橋不但見證19世紀的香港在海路經濟的地位,甚至是一個罕有的介入點為香港更早期的海路歷史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