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在藝術中心看「進劇場」(Theatre du Fif)的作品《樓城2015》(The Will to Build 2015)。這個劇團的特色之一是採用「引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方式,角色的話不是憑空創作,而是「引錄」——他們就特定話題背景採訪一些人,把他們所說的話作為劇場角色的語言再現,讓這些真人真事的、日常的話語,以新的存在感呈現。
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當時擔任市政局議員的杜葉錫恩(劇場角色由Sean Curran詮釋)為寮屋居民爭取新居所。五六十年代,香港政府為了快速解決寮屋區的火災、衛生和公共秩序問題,制定粗略的徙置計畫,旨在遷出居民、清拆寮屋了事,對他們之後何處安身不聞不問,一度有數百戶居民只能露宿山頭,向杜葉錫恩求助。之後政府在西貢山頭墳場開闢木屋區,容納數千居民,卻沒有水也沒有交通。儘管窘迫如此,有了穩定居所的居民已是非常滿足。杜葉錫恩又再追着官僚跑,政府方才勉強同意修建儲水池和水管。
最吸引我之處,是杜葉錫恩所講述這件事中一種極端化的情形(寮屋被拆、居民露宿、徙置於墳場山頭、沒有水),以及這種極端的情形即將觸底前政府勉強作出的社會管理或援助行為(提供水車,修建儲水池和水管),這二者之間的一種平衡,這種平衡吝嗇、沒有人情味,但又勉強實用,讓危機免於失控,為將來的變化留下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