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宋石男:在歷史中想像華夏(上)

許氏的學問與觀點都不無可取之處,但此書讀後總覺不過癮。仔細琢磨,是此書與現代中國關係太少。他是在歷史中想像中國,不是在當代想像中國。

宋石男:在歷史中想像華夏(上)
一名老人手持國旗在天安門廣場。
許氏的學問與觀點都不無可取之處,但此書讀後總覺不過癮。仔細琢磨,是此書與現代中國關係太少。他是在歷史中想像中國,不是在當代想像中國。

歷史學家必須和過去摔跤,迫使它開口說話。然而,歷史學家決不可能直接觀察到他所研究的史實。沒有一個先秦史研究者看過孔子的笑容,也沒有一個清史研究者聽過金川之役中藏人的嘶嚎。歷史學家常處於無法身臨其境的困厄之中,但他仍能有所作為,就如偵探小說裏那位「角落中的老人」,通過聽到的事件片段重構犯罪過程,又像一位臥病在床的人類學家,通過助手的田野調查得出結果。

許倬雲《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共同體》(編者注:台版題為《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正是一部與過去摔跤的著作,作者試圖藉此繪出關於中國的大歷史圖像。

在許氏看來,維繫「中國」的力量來自三個方面:經濟因素,即長期構建的全國市場交換網;社會等級,秦漢以後沒有明確的貴賤階級,精英不能永遠世襲,布衣可為卿相;統一的文字系統,思想文化交流由此打破時間與地域限制。這三個因素使中國內部得以溝通,誰也不會被排斥在外,「中國人」才有一個共同的歸屬感。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