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特首和政黨人物,中央領導也是重要的「能動者」。不過,因為資料短缺,分析難以完備。據悉,最後兩次政改,習近平都是關鍵人物。2008年他是國家副主席,兼管港澳事務。2013年當上國家主席、黨總書記和軍委主席。影響力更強。在他眼中,兩次政改的局勢應當是嚴峻的,2010年有「五區公投」,2014年則有「佔領中環」和「雨傘運動」。公投是直接民主行動,和共產黨奉行的代表民主相左。而且先例一開,獨立公投難道不行?不過,議席出缺依法必須補選。中央只能叫停蠢蠢欲動的親中政黨,而另一方面和不參與公投的民主黨秘密談判。至於2014年的「佔領中環」,它要表達的是具「殺傷力」的「公民抗命」。因此,也非同小可,搞不好會影響特區的管治。於是,清晰而強硬的立場不可免(註一)。為什麼習近平在上一次願意溝通和妥協,而這一次既不溝通,也寸步不讓?原因之一是情勢變了。
變局編織一起致寸步不讓
政改博弈也是學習過程,結果能影響未來的行為。民主黨與中央溝通成功後,惹來持續的責備和攻擊,以致黨力日衰。於是,2014至2015年的中央再也找不到願意妥協的泛民政黨。那麼2009至2010年的妥協為何可能?據悉,這應當歸功於習近平所倡議的治港新思維(註二)。適逢五區公投的結果顯示,激進政黨在泛民選民和整體選民中的支持率大大提高。中央憂慮泛民選民的年輕化和民主運動的極端化會不利香港憲制的良性發展。於是決定「以政改方案作為切入點,拉住溫和民主派」(註三)。幾年過去了,中央所憂慮的趨勢有增無減。特區政府的管治依然困難。再者,回顧2012年的特首選舉,梁振英的低票險勝暴露選舉辦法的風險──有可能讓非中央屬意的候選人勝出。加上美國「圍堵中國」的嚴峻環境,中央遂傾向萬事俱國家安全化。這些變局編織一起,寸步不讓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