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關信基:為香港民主發展把脈(二)

香港經歷過三次政改博弈,但結局是政改方案兩次被否決,一次獲得通過,這多半是「能動者」使然。

關信基:為香港民主發展把脈(二)
關信基:曾蔭權接受民主黨的「區議會改良方案」,努力進行幕後游說,從而得到中央支持。圖為2009年香港時任特首曾蔭權出席新加坡APEC論壇。

前文分析了影響民主發展的結構性因素和兩個壞趨勢。但結構性因素並不能單獨或完全地決定現象。結構和人(「能動者」)相遇時,哪一方力量較大不能一概而論。譬如人造雨沒問題,控制龍捲風難矣。與民主相關的結構並非「自然」物,而是社會建立的。社會(即眾人的互動力)能創造,也能改變或摧毀結構。結構非客觀地實存,而是博弈中一方運用資源,包括結構在內的,與他方較量。因此,人是結構的載體,其作用經過人的中介發生。中介涉及認知、判斷、決策和行為,包括在行動中利用結構,例如《基本法》條文的解釋。博弈也直接或間接地使結構得以重新肯定、修正或消失。

民主發展需要政治「能動者」。在特定情況下,群眾性「能動者」也起作用。眾所周知,香港缺乏政治領袖。這是殖民地「去政治化」管治方針和政治作為志業缺乏吸引力的後果。經驗匱乏的政治精英博弈技巧不高和群眾動員能力不強。能動員群眾時,卻未必能駕馭群眾的行為。民主運動第一代政治精英多出自社運。他們的策略是社運與議會路線並重。香港群眾則由於移民社會的歷史背景而傾向務實和政治冷感。大多數市民贊成民主,但對它認識不深,承擔也不堅定,尤其是當民主和別的價值存在競爭時。這當然削弱泛民領袖的「能動力」。

香港經歷過三次政改博弈,都在同樣的結構下進行,但結局是政改方案兩次被否決,一次獲得通過,這多半是「能動者」使然。比較第二和第三次的情況(篇幅有限,第一次就不分析了)以推斷政改成功的「能動者」條件是:第一,特首、立法會政黨和人大常委會三方的共識。第二,特首、反對黨和中央領導願意堅持溝通,作出重大妥協。具體分析如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