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任命副校長事件愈鬧愈大,最新情況是校委袁國勇辭職,本來應徵首席副校長的人選打退堂鼓。分析這次事件,必須區分主次、輕重,剝絲抽繭,才能明辨是非,否則就會被模糊視線,分散焦點。這個世界上,確有很多別有用心的人非常善於轉移事物的性質和矛盾,從而得益。這類人,我看得多矣!
日前,同學們衝入校委會會議現場,社會輿論毀譽不一。必須承認,批評的意見不單來自建制派,也來自一般老百姓,認為同學們超越了公眾接受的界線。從效果而言,同學們的確容易授人以柄,甚至幫倒忙。不過,我會形容他們經驗不足、考慮問題不全面、技巧不成熟,容易被人借勢利用;而不會否定他們的熱誠。
所以,同學們怎樣努力、盡快把他們的先鋒作用轉化成為有效的後繼力量,倒是他們應該思考的問題。至於有某些青年人陷入過分自我中心,也是必須自省的問題,公眾也可以批評責善,否則他們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香港「六七暴動」期間沒有暴力行為的「YP仔」(Young Prisoner),一腔熱血而被政治利用,就是非常值得借鑑和警惕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