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鄺健銘:余澎杉事件撼動新加坡模式?

我們應如何理解余澎杉事件的政治影響──例如,這會如何影響即將舉行的新加坡大選?

鄺健銘:余澎杉事件撼動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少年余澎杉拍短片批評已故總理李光耀,被判發布猥褻圖片及蓄意傷害基督教徒感受兩項罪名成立,判處監禁4周。圖為余澎杉獲釋後與一同父母離開。

余澎杉事件,令原已知名度很高的新加坡,得到更多世界關注。新加坡媒體形容,這件事令「世界各大媒體鬧得沸沸揚揚」,新馬港台的公民社會團體紛紛聲援余澎杉。來電訪問的好些記者朋友,其中一個關注點,便是重視國際形象的新加坡在處理事件時,會如何受國際輿論影響?

新加坡重視國際形象,是因為這關乎到小國的生存方式──新加坡政府經常強調,在充滿變數的世界環境中,新加坡的成就全都得來不易,要生存的方法之一,便是增加與世界的聯繫,成為世界的不同樞紐,這包括資訊與教育領域。但若看近年趨勢,即使新加坡有此生存策略,但自2011年執政黨的支持度降至歷史新低,新加坡的言論自由空間便愈見狹窄,國際輿論壓力未必如想像中大。

強調操控 管制言論

這與新加坡模式對管治的理解有關。縱然管治可以有兩種不同理解──一種以國家為中心,強調操縱;另一種強調社會自主,國家扮演後援與協調角色──新加坡政府所抱持的,一直是第一種觀點。執政者眼中的民眾,只關心個人物質利益,沒有足夠智慧與能力,參與政事反會阻礙執政者「做正確的事」,因此信奉自上而下施政的精英主義。李光耀曾作比喻,大意是如果載滿全國官員的飛機失事,國家便無法生存。這成為新加坡管制言論的一大背景。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